当前位置: 主页 > 洞察 >   正文

马云:只有熬过挑战的企业才有抗体

导读: 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打造万向创新新聚能城,预计投资2000亿元,涉及新能源、金融科、研究院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,在浙江大湾区播下了一颗聚能的新种子。  创立了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生态化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产业模式,与美国国家肿瘤中心合作开展科研。2018年,“灵芝孢子粉第三代去壁技术”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  投资目前浙江省对口扶贫青海的最大单体项目之一——青海德令哈熔盐塔式5万千万光热发电项目,

  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打造万向创新新聚能城,预计投资2000亿元,涉及新能源、金融科、研究院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,在浙江大湾区播下了一颗聚能的新种子。

  创立了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生态化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产业模式,与美国国家肿瘤中心合作开展科研。2018年,“灵芝孢子粉第三代去壁技术”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

  投资目前浙江省对口扶贫青海的最大单体项目之一——青海德令哈熔盐塔式5万千万光热发电项目,投资中国唯一的模拟及射频芯片生产企业。

  建设珠海公路口岸“一站式”车辆通关监管核放系统,助力珠港澳大桥智能通关,连续七年蝉联视频监控设备市场全球第一。

  主导组建美国波士顿与硅谷两个海外科研中心,加快海外先进创新技术转换,持续推动中国医药产品海外市场认证,取得EUGMP证书,首家获得“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”的医药企业。

  传化智能物流平台累计服务全国卡车司机超400万,物流、金融与智能大数据三位一体,赋能传化物流联盟,打造中国货运一张网。

  积极响应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的国家战略,与美国运通联合设立连通公司,成为国内首家获准筹备的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,带动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和银行卡市场开放。

  历时三十余使我国核电站压力容器最后一个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,打破国外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。

  多年征战铁人三项赛事、传递浙商正能量,在营下属企业近300家,拥有12个酒店品牌遍布20余省,规模位列全球酒店集团第23位,被称为“中国民营酒店第一人”。

  以杭州西溪“十里芳菲”主题度假区为场景,以新生活美学为理念构建,文化赋能,推动传统产业再次迭代提升,引导旅游产业3.0时代。

  发起浙商“聪慧行动”,目前共帮助120多名听障儿童,惠及浙江、新疆、安徽、甘肃、云南等十个省份的十五个县市,超600名浙商参与。

  十一年成功研发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新材料技术,摆脱进口依赖,被浙江省政府授予“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”,引进38位“国千”人才到浙江余姚创业。

  马云说: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企业家可能是世界上真正把握不确定性的群体,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,有人做企业把机会做成灾难,也有人把灾难变成机会,真正看清楚,就不会彷徨与悲观乐观,而是去寻找解决方案。

  鲁冠球、冯根生、沈爱琴等老一辈浙商相继在今年辞世。马云在演讲中表示,“过去一年,我们一直都在告别,告别了浙商当中开先锋之先,开天辟地的一些人物。在告别的时候我们在想,我们这一代浙商应该从他们身上继承些什么?是传说中浙商的8000亿资本吗?我想我们继承的不是资产,而是在继承和发扬浙商‘敢为天下先’、吃苦耐劳、创新奋斗的精神。”

  “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困难其实和美国企业当年所经历的困难无法相比,和40年以前浙商面临的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困难环境无法相比,今天幸运得多。

  过去的40年,浙商是在中美合作的关系发展中起来的,未来的40年,我们浙商要在新型的中美关系中,在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当中,找到自己新的位置。

  这么多年来,浙商做得好,不仅是因为我们会吃苦,而是因为我们会学习,我们会应对变化。因为我们很清楚,只有变革才有我们的机会。任何变化,你把它当做灾难的时候,那就越来越不顺眼,当做机会的时候就越看越有意思。

  在危机关头,能够熬过困难,熬过挑战的企业才有抗体。总是抱怨自己没有遇上好的年代,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遇上更好的时代。”

  “经过这一轮的洗礼,能够活下来的企业,活下来的浙商,肯定已经不是过去的浙商,一定是未来的浙商。”

  马云说,浙商要超越商人,告别野蛮生长的市场,“今天社会进步,商人不能有钱就要干,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,要从商人走向企业家,以国家利益为重,以社会利益为重,以未来为重。相信大家一起相信未来,看见未来,拥有未来”,他希望浙商要依靠家国情怀、责任感和价值取向而闻名世界。

  当谈到“风口论”时马云说,当一个还没有成立几天的小公司,就凭着几个故事、几个员工得到了几十亿美金的估值,什么都没有,还嫌少的时候,我们就进入了跨度期,要提前做准备;当一个企业拿自己公司80%的资产质押出去,拿钱去做与自己主业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,就要想到问题已经开始了。很少有企业能够越做越大、越做越好,因为很多人永远相信“赌博”,永远相信all in。

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。在过去40年里,我们浙商靠着“四千”精神,吃苦耐劳、不懈努力,应该说一直走得比较顺。前几年,虽然我们每年都说困难、“年年难过”,但实际上还是“年年过”。但这个冬天,我感觉有些不一样。尤其今年很多企业家朋友都出了问题,而且不是小企业,有些企业很不错,甚至是上百亿市值的上市公司。

  我就在想,到底怎么了?刚才陈龙教授也给大家详细说了外部环境的变化,那我们自己呢?这么多年来,我们一直说我们要改变自己,那我们改变了多少呢?

  所幸,党和国家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问题和困难,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。所以,我判断未来的形势会好一些。但能否度过这个冬天,根本点还在于自己。

  作为我们自己,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事,是反省、是扪心自问。我觉得现在我们必须认真想想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?前五年我们又做了些什么?

  1、我们要扪心自问,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客户身上?花了多少时间在了解自己的产品上?花了多少时间在提升产品服务上?

  每个董事长,首先应该是自己公司的首席产品体验官。产品好不好,客户满意不满意?我们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。但这种了解绝不能依靠你的喜好和直觉,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跟客户去沟通。尤其产品销量不好,市场上又有很多竞争,你就特别需要更用心地体会产品。

  现在,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研究产品。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,我基本认为要造好产品,方法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做平台,但是能做成像阿里、腾讯这样大平台的企业毕竟是少数。第二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怎么做好产品。

  但如果做产品,我必须要强调一点:我们一定要做精品,一定要千锤百炼,一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。

  2、我们经常要扪心自问,我们花了多少钱在研发上?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新的业态上?花了多少时间去感受新的趋势和方向上?

  我相信,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移动互联网。但我想问:我们的制造企业,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了移动互联网吗?移动互联网只是在淘宝上卖东西吗?马校长已经把阿里这家互联网企业做得这么好,但他还是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线下商业、实体制造。

  所以说,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取得了成绩,就不学习了。永远只有比别人学得更快,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好、更远。现在客户的需求变化非常快,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科技研发能快速转化为成果的时代。在这样的时代,技术的进步、产业的进步、市场逻辑的进步,逼着我们要不断学习。

  另一方面,一定要重视科技研发和创新。我们很多出问题的企业,虽然他们的公司已经很大,但总体感觉他们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还是同质化、低科技的产品,而且他们以前一直是靠低毛利来不断扩大销量。但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,很可能你生产出来的不是产品,直接就是库存。所以,现在尤其要用科技创新来引领。

  3、我们要扪心自问,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组织升级和人才培养上?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引进高级人才上?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轻人身上?我们有没有在90后、00后身上学到了什么?

  组织、人才,绝对是一家企业最核心的资产。因为所有的事都需要对的人去实现。而且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变化,我们的组织需要不断升级,企业的人才要不断换仓。我们一定要吸收具备高能级、更在状态、更渴望成功的人。大家都有自己的团队,但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团队的升级上?

  我举个例子。复星的狼队这个赛季从英冠踢到了英超。但我突然发觉,英冠虽然踢得好,但是到英超以后,却碰到了很多的问题。为什么?因为英超要求我们球员的素质和英冠是不一样的。现在中国经济不管跟美国发生什么,都是一个比较长期且难以解决的问题。但不管怎么解决,中国经济已经在参与全球竞争了,客观上我们已经在踢“世界杯”了。这个时候,你的人才还是停留在原来的状态,不出问题不是很奇怪吗?

  改革开放40年,中国速度是大家津津乐道的,什么都发展得很快。这让我们已经习惯了快。比如我们看到马校长用十几年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巨无霸企业,大家都很想去复制他成功的路径。

  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马云,谁都像他一样,这个世界还了得?所以你要知道,你自己该做什么,你有没有沉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?我们很多企业,我对他们做事的风格有一种感觉,就是All in,就是“赌”。这个“赌”不是说去赌场,而是说做企业很有“赌”性。之前的40年,因为整个市场在发展,一俊遮百丑,你很大概率赌成功了。但你千万不能把经济的大势当作你自己的能力,如果市场不好了,会怎么样?All in一下会很爽,但之后呢?

  耐得住寂寞的企业不多,华为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从1997年开始花重金向先进管理体系学习,20多年间只聚焦于一个主航道,终于在近年来厚积薄发取得辉煌成绩。

  任正非说,华为把企业走向成功的要素总结为「方向大致正确」和「组织充满活力」,华为是把整个管理从战略到执行打通了,形成一套相对不变的规则,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。

  如何制定有效增长的战略?如何让公司的战略成为全体中高层的共识?如何将战略焦点工作落实为行动方案,由行动方案转换为KPI指标?

  绩效考核是为了分钱还是为了赚钱?激励是为了公司持续冲锋,还是为了公平?这些朴素的问题,我们常常因为没有合理的薪酬设计导致公司不以客户为中心,不能进行有效协同,以自己部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,让公司处于失去活力的状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内容